地址选择、买手和高回报的二八法则,书店就是零售业,别以为理想主义就能救书店。
8月11日,第一家24小时诚品书店香港店和Abercrombie Fitch同时开始营业。
那天,中环毕打街和铜锣湾希慎广场成为了香港最拥挤的地方。
此前不少人都担心,选择在卖中高端品牌的铜锣湾希慎广场开在香港的第一家店,从8楼到10楼连租3层,面积4.1万平米,租金负担可能过于沉重了。
不少民营书店,包含季风书店来福士分店,都过去由于不再打折的租金而关闭。
它们是书店大家都了解书店没钱赚。
但开始营业当天,从下午3点开始,希慎广场就在一楼扶手电梯处设置关卡,进行人流量控制。
一个保安拿着扩音器不断重复诚品书店已经爆满,假如坚持要进入,请排队。
这可能是所有书店最期望看到的场景虽然实质的成效还要看1个月后的表现。
但也有人并不喜欢这种景象,觉得店里那些并不是书本的部分让书店这个地方失去了应有些神圣光环。
书店的神圣光环这总是给予开书店的大家一种悲壮的感觉。
8月22日,在蓝色港湾店关闭6天后,北京单向街书店的网站上贴出了一条新日志:再出发,咱们启程!这条日志宣布单向街与朝阳大悦城签下了新店的合同。
这几乎算是一个好消息最起码,它们终于了解牢骚抱怨无用了。
这家书店开张6年,有13位投资人,历程过两次搬迁。
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这家书店一直处于因租金上涨而可能关闭的边缘。
2012年6月18日开始,这家书店开始探寻更多的投资者1000名主人。
8天里,这个活动总共有1073人参与,募资约23.6万元。
这为它赋予了更浓厚的理想主义的悲壮形象。
自开张后,单向街就以公共空间的形象存在着。
这与它的6位开创者有关。
他们从《经济察看报》辞职后,每个人出资5万元,找了个地方,雇了个经理人,就把书店开了。
张帆说。
他是这6位开创者中的一位,目前他每周去开一次会,花30%的精力在单向街上。
单向街第一家店开在圆明园。
这群人都没门店经营做买卖的经验,地址选择在圆明园东门,是由于有一个朋友在那里开了一个咖啡店。
当时感觉环境好,没想过商业上的事情。
张帆说。
但那里不光游客极少,而是除去做活动的时候以外,平常确实无人去。
3年后,他们搬到了比较繁华的蓝色港湾区域。
这种事情对于英国人Jonah Zimiles来讲却有点不可思议。
在2008年从哥伦比亚商学院毕业后,这位已经做了20多年法律代理人的家伙决定经营一家社区书店[Words]。
他可能是比那些觉得自己是理想主义的人更理想主义的人,Zimiles去念商学院是什么原因期望帮助一些自闭症人群,开书店则是期望可以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服务。
因此,书店成为他实践这一想法的地方他有约5位是残障人士的店员。